德令哈工业园介绍

2018年10月18日 16:08  点击:[]

德令哈工业园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“一区四园”之一,是试验区重要的绿色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聚集区,是试验区“两核”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核。园区核心区面积75平方公里,由综合产业区、绿色产业区、新能源产业区组成。园区已入 驻企业80余户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。2016年工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4%,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青海发投碱业、中盐昆仑碱业、海西化建、海西华汇、日晶光电、中航硅材料、金海建材、青海明阳等8家。自2012年8月德令哈工业园建设办公室组建成立以来,在省委省政府、州委州政府、试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,在德令哈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德令哈工业园紧紧 围绕打造五百亿元产业基地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大力实施周边优势资源转换和产业骨干企业培育战略,着力做大做强盐碱化工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特色生物深加工等主导产业,积极发展配套装备制造及物流业,逐步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,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得到初步显现。 综合产业区

位于德令哈市区东南部,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,已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,基本构建了纯碱、新材料、建材及装备制造加工并举的特色产业体系。基础设施建设:主道路框架已形成(十一横五纵);供水水源1处,供水管线基本通达,长约80公里,排水管网约18.8公里,中水管网约17.3公里;工业园宗务隆110千伏输变电和东山110千伏输变电及配网工程已建成,10千伏配出工程正在实施;涩宁兰天然气输气管线在园区设有输配站,供气管线基本通达;移动、电信、联通等信号实现全覆盖,通讯畅通;污水处理厂、固体废物处置场、循环经济促进中心及环保检测中心建成;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基地(一期)已建成,多家企业已入驻,综合产业区创业基地正在建设中。产业培育:盐碱化工产业,已形成230万吨纯碱、10万吨氯化钙、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及下游开发产品产能。新材料产业,已形成1.5万吨金属硅、2400吨高强高韧镁合金、10万吨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板材产品产能;30万吨复合熔盐、年产6000吨高端六氟磷酸锂等项目在建。装备制造产业,已形成180万米管网(钢丝网骨架PE管、钢带增强聚乙烯波纹管、聚乙烯管)、6.5万吨钢结构、100兆瓦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产能;300兆瓦高原型风机制造、200兆瓦高倍聚光光伏装备制造已建成试产;100兆瓦光热装备制造、5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。建材产业,已形成200万吨水泥、15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、1亿块加砌块砖等产品产能。

绿色产业区

该区以青藏高原特有生物资源为原料加工生物制品,以柴达木福牛、枸杞两个“百亿元产业”为重点,以青稞、中藏药、沙生植物和高原水产加工产业为协同。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,已建成面积1.7平方公里,其中一区规划面积1.4平方公里,二区规划面积3.6平方公里。基础设施建设:一区已建成“四横三纵”道路框架;供水管网4公里,排水管网4公里,燃气管网4公里;10千伏电力线路6公里。二区已建成“三横三纵”道路框架,长约11公里;供水管网18公里,排水管网15公里,中水管网16公里;燃气管网15公里;10千伏电力线路14公里,35千伏电力线路5公里。工业污水处理厂、集中供热中心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及产业孵化园(钢结构厂房、研发中心、服务中心)已建成,试验区绿色产业园创业基地正在建设中。

产业培育:培育了林生生物、华牛生物、青海杞珍等

骨干企业,现代化的牛羊屠宰生产线、饲料加工等项目均已建成投产,枸杞白刺果精深加工(含片、果汁、果粉、果酒等产品)、生物有机肥、枸杞酵素及 钙制剂项目已基本建成;年产4.2万套梵润本草系列产品、年产500吨食用红花油、年产5000吨藜麦精深加工等项目正在建设。

新能源产业区

位于市区以西2公里,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,已建成面积11平方公里,以光热发电产业为主。基础设施建设:315国道从该区南缘自东向西横贯而过,已建成主干道—金光大道,长约23.14公里;建成供水加压泵站1座,供水管网6.5公里;燃气管网4公里;柏树变110千伏汇集站扩建为330千伏已完成,电力线路长度22.6公里。产业培育:引进了浙江中控、中广核、国电集团等企业,已建成820兆瓦新能源发电项目,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710兆瓦、太阳能光热发电10兆瓦、风力发电100兆瓦;中广核3.2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基地、青海博昱600米槽式集热系统已建成运行;在建中广核50兆瓦太阳能槽式光热发电、青海博昱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、东方华路二期50兆瓦风力发电等项目。

上一条:德令哈市情简介

下一条:德令哈市2018年“青洽会”完成情况

关闭